中华网 china.com

湖北
湖北内容 国际表达
当前位置:科技 > 正文

把科技创新的旗帜举得更高 湖北武汉创新正奋力奔跑

把科技创新的旗帜举得更高 湖北武汉创新正奋力奔跑
2022-10-14 09:38:54 来源:凤凰网

5月30日,长飞光纤光缆股份有限公司光缆首席科学家熊壮在光纤测试中心实验室工作。

5月30日,长飞光纤光缆股份有限公司光缆首席科学家熊壮在光纤测试中心实验室工作。

把科技创新的旗帜举得更高 湖北武汉创新正奋力奔跑

光谷某家高新技术企业员工在一线实验室工作。

北斗产业创新中心展示的装有北斗系统的智能驾驶模拟器。

北斗产业创新中心展示的装有北斗系统的智能驾驶模拟器。

(资料图)

武汉城市风貌。

武汉城市风貌。

高新技术企业从816家到9151家,数量增长10.2倍,产业增加值增长2.5倍,需要多久?10年!

全社会研发投入增幅达157.42%,发明专利申请授权数量1.86万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为60.02件,分别增长4.74倍、5.2倍。需要多久?10年!

全市共拥有29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各类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148家,5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获批建设,8家湖北实验室从去年组建到实体运行,战略科技力量总量位居全国前列。需要多久?10年!

中国首款第四代三维闪存芯片、中国首条5G智能制造生产线、中国首台高精度量子重力仪、中国首款完全自主研发的L4级5G自动驾驶汽车、全球首款新冠灭活疫苗……这十年,一批重大科技自主创新成果在武汉问世。

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这十年,众多国家战略聚焦在武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十年五次考察湖北武汉,武汉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担当使命铸就国之重器,科技创新实力不断提升,创新创业活力持续释放。

这是一段以“改革、创新、实干”为时代强音的武汉创新发展之路。

■ 科技创新支撑产业蓬勃发展

在华工激光做产品开发的曹思洋是英国伯明翰的海归博士,“总书记强调,要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如果技术不是自主创新,产品的成本压力和交付周期都会变长,无法第一时间响应客户也无法做到产品自主迭代优化”。曹思洋深有体会,科技技术要掌握在自己手上才有竞争力,对于科技型企业而言,科技产品最核心的是科技技术。

“10年前,一套高功率数控激光切割机床的核心部件都要依靠进口,现在,通过产业链协同创新,已经基本实现了国产化。”华工激光总经理邓家科见证了企业无数次从“0”到“1”的突破。

早期销售规模不足7000万元,华工激光隶属于华工科技,从一家校办工厂到百亿级硬核企业,华工科技的发展动能是什么?董事长马新强回答:“以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促进技术和产品创新。”创新,写进了企业发展的血脉里。

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是双向奔赴,更是唇齿相依。

国庆假期最后一天的10月7日,东湖科学城核心区韩杨路上的武汉超算中心,三层办公楼热火朝天,工程师们正进行上线前的最后调试。6个月建设,全国首个集人工智能和超算的多样化云服务化算力集群即将释放出约10万台高性能计算机的“超级算力”。

作为数字时代的重要生产力,算力不仅仅是数字这么简单。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中国计算机学会高性能计算专委会秘书长张云泉曾称,在算力中每投入1元,能带动3—4元经济产出,算力发展指数每提高1点,GDP增长约1293亿元。

可以预见,武汉超算中心将高效发挥数据处理能力,有望撬动武汉无限的价值。

科技创新是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和新机制的关键,武汉正在创新的路上奔跑。

6月6日,在中宣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科技部部长王志刚表示,科技有“无中生有”的作用,新的技术出来就会带动新的产业。

仅近2个月,武汉·中国光谷脑科学产业基地、武汉量子技术研究院、北大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一批围绕新兴产业进行科技创新的平台纷纷落地静待花开,创新不断在创新涌动的新时代英雄城市发生。

产业创新离不开科技,同时,产业的创新也需要创新各个要素的催化。比如一个园区、楼宇,聚集创新要素,通过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赋能城市更新和产业升级,最终达到“产城融合”。

就在上月,《武汉市创新街区(园区、楼宇)建设规划(2022—2025年)》发布,2025年全市目标建成创新街区、创新园区、创新楼宇106个,建筑面积达到370万平方米以上。

岁月匆匆,产业升腾。这十年,科技创新支撑武汉产业蓬勃发展。

集成电路、下一代信息网络等4个产业入选国家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锐科激光、长飞光纤等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加快迈向万亿级,成为新的支柱产业。国家存储器基地、国家商业航天产业基地、国家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基地、国家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基地、大健康产业基地等5大国家级产业基地快速发展。

■ 科教人才优势加速转化为发展优势

“源头创新—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产业聚集”,创新发展链里,转化是关键中的关键。

中科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副院长周欣称,围绕国家重大需求、人民生命健康来推进项目,然后从源头对前沿科技进行创新,这样的产品才有生命力和重大意义。由中科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研制的全球首台气体肺部磁共振成像装备“点亮肺部”,有望在今年正式临床应用。

5月10日,随着华中师大·武汉有机光化学技术研究中心在武汉有机实业有限公司揭牌,隐藏在华中师范大学的黑马学科浮现。

华中师范大学与武汉有机实业有限公司通过武汉市科技局、青山区人民政府牵线搭桥,在光催化氧化研究及产业化领域,以“芳香化合物及烃类催化氧化技术及工艺包的研发”和共建光化学技术研究中心为起点,建立全方位战略合作关系。

背后所依托的就是华中师范大学光化学专业,据学校介绍,该校在国际上较早、在国内率先开展光化学方面的研究。其中,以化学学院肖文精教授课题组为代表,在光化学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创下了多个“第一”。例如,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均相光化学反应中的能量转移机制,研发了国内第一套常压与高压平行光化学反应装置,发展了第一例光氧化还原催化的[3+2]反应以及可控自由基反应中的“脱质子光致电子转移”策略等等。

如何破解科研与产业的“两张皮”?在一线干了30多年的“老兵”、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侯浩波坦言:“1988年大学毕业,我一头扎进科研,到荆门做粉碳灰。”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侯浩波表示,科技成果要转化,作为科技工作者,无论是科学家还是企业家都要深刻去了解社会和市场的真正需求。

助力双碳,瞄准大宗固体废物资源化难题,武汉大学资环院与中冶南方都市环保长期联合企校合作,承担了包括国家863计划等在内的多项国家级重点科研项目,突破技术与关键装备等瓶颈,建立国际领先的大宗固体废物及堆场绿色高效安全利用技术体系,为“绿色矿山建设”“无废城市创建”“国土环境质量提升”提供技术支撑,相应的研发成果也已在湖北、广东、云南、安徽、重庆等多个省市的20余项工程项目上得到推广应用。

实现从科学到技术的转化,一方面靠近创新源头,发挥武汉科教资源丰富优势,提供技术创新源头性供给;另一方面靠近市场需求,紧密对接武汉“965”产业体系,切实解决关键核心技术难题。

今年3月,武汉开始实施创新发展三年行动,全市域、全链条、全社会创新,其中关于“410”工程,即打造10大技术(产业)创新中心、推进10大科技重大专项、建设10大成果转化中心、引育10大高端创新团队,武汉将在三年内,每年建设10大成果转化中心。武汉正在把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

作为武汉市首批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之一,武汉中关村硬创空间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武汉中关村硬创)的“武汉市电子制造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在2个月前授牌,“以此为契机,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继续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服务架构,持续为武汉科技企业做好科技服务,加速更多成果进行转化走向市场。”10月11日,武汉中关村硬创空间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何志彬说,打铁还需自身硬。

这2个月来,武汉中关村硬创在人员储备、市场营销等方面工作加大投入力量,新增技术人员30余人,服务频次和质量进一步提升,提供中试和检测认证服务共150余次。

发挥平台优势做产业化前的关键中试,目前,武汉中关村硬创在检测认证方面意向和合作企业包括武汉高德智感科技有限公司、武汉中元华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武汉楚冠捷汽车科技有限公司等20余家。中试方面,包含深圳市海思瑞科电气技术有限公司、武汉亚为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沃行(武汉)科技有限公司等10余家公司。

关键词:

(责任编辑:江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