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湖北
湖北内容 国际表达
当前位置:生活 > 正文

舌尖年味浓

舌尖年味浓
2022-02-09 09:29:26 来源:中华网湖北

春节作为中国传统佳节,一直以来都被赋予特殊的意义。所谓过年,除了象征着阖家团圆、共度佳节的美好,最讲究的就是要过出“年味”。

在形式多样的“年味”中,舌尖上的体验当然是最必不可少的了。在酷爱探寻各类美食的我的心中,也有一种恋恋不忘的“舌尖年味”。

这种“年味”,不需要太多精美的食材,也不需要太过复杂的工序,它只是用最质朴的方式,诠释着对传统的坚守、对生活的热爱。这种特殊的“年味”,就是我家乡特产——黄陂肉糕。

谈起肉糕的由来,那还有追溯到孔夫子那个年代。相传,孔子带着颜回、子路等高足由邾国到楚国讲学,边讲学边了解当地风土人情,沿徒民众顶礼膜拜,师徒一行备受尊敬。一日,师徒在一农家借宿,孔子晚上在床上辗转反侧,想试一试楚地人的才学。于是孔子派弟子去买了肉和鱼,并将肉剁细,鱼切成小块,然后请主妇为他们做饭。主妇一看便知孔夫子有意为难她,于是将鱼取肉去刺和肉一起剁成泥,加上粉子搅匀,放在锅里蒸熟,再切方方正正,在碗里象砌墙一样按八方形码起来,然后上桌。

孔子问:这是何物?

妇人答:此乃肉糕是也。

孔子又问:那鱼在何处呢?

妇人答:先生,鱼也在里面。

孔子疑惑:我买的是鱼和肉,怎么做成了“肉糕”呢?

妇人回答:先生对饮食极为讲究,有八不食,其中有“割不正不食”。肉要求切的方正,鱼又以整鱼而贵,而你们买的鱼和肉都切细了,不是有意难为我吗?故做为肉糕。

孔子又问:然鱼也掺在里面,为何不叫鱼糕或鱼肉糕呢?

妇人从容回答道:先生喜爱、崇拜鱼,令长子名孔鲤,字伯鱼。有渔者献鱼给先生,先生再拜而受。使弟子扫除,将祭之。可见先生您对鱼的喜爱和崇拜。而且先生吃鱼不说鱼而曰肉。是故称为肉糕。

肉糕也因此而得名。

从小就听大人们说:“过年不吃肉糕,就是差点味儿!”这种听起来略显“油腻”的年味,一直却是老少皆喜的,就算你减肥决心再强,恐怕也无法抵挡住它的诱惑。制作肉糕的食材,虽然不精细,但绝对也是有众多讲究的。

第一步,当然就是选取最合适的肉。猪肉宜取肥瘦适中的五花肉,太肥的话会过于油腻,瘦了又不够劲道。除了猪肉,鱼肉的标准也相当的严格,与肉糕最相配的当属连鱼,整条鱼也只取两条窄窄的脊背肉。食材选择到位,才能从根本上保证肉糕的味道。

同样,制作工序虽不复杂,却也离不开厨师的用心与付出。首先,将选好了猪肉和鱼肉搅成肉沫,混合到一起,只有经验丰富的厨师,才能准确把握两种肉的黄金配比。再放入鸡蛋、淀粉、生姜、香葱、胡椒、盐,食材的色觉、味觉顿时就已经开始丰富起来。接下来的搅拌,便是最考验厨师技艺的时候,手掌一圈圈的循环往复,透露着日积月累的娴熟,在这看似简单的动作中,各种食材充分融合,搅拌一般持续半个小时左右,直到厨师找到自己认为最恰到好处的感觉,体力与心力的付出,为的就是对年味最极致的追求。

最后一步便是蒸了,在层层的蒸笼中,热量慢慢发挥着“魔力”,催动着各种成分互相交融,肉糕的香味也随之聚集,四溢开来,直到充满整个屋子,肉糕的制作也就大功告成了!打开蒸笼盖,又是一阵浓郁的香气扑鼻而来,在朦胧的雾气下,只见蒸笼的肉糕饱满圆润,色泽白里透红,还闪着诱人的油光。

新鲜出笼的肉糕总是会让大人和孩子忍不住要尝上一口,切下小小的一块,顾不上吃相,整个放进嘴里,一边咀嚼一边品味,浓浓的肉香中夹杂着一丝鱼肉的鲜美,还有各种配料激发的丰富口感,这应该算得上一种幸福的味道了吧?

品一口肉糕,年味尝在嘴里,更暖进心里。简简单单的食物,付诸真真切切的用心,这就是最纯正的年味!(通讯员蔡悠然 陈文秋)

关键词:

(责任编辑:湖北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