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湖北
湖北内容 国际表达
当前位置:时政 > 正文

三个关键词!感受武汉城市生态文明建设10年征程

三个关键词!感受武汉城市生态文明建设10年征程
2022-06-17 09:11:53 来源:人民网-湖北频道

良好的生态环境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过去10年,武汉人民在“武汉蓝、江城绿、百湖清”的亮丽风景中,感受着这个城市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的显著变化。

三个关键词!感受武汉城市生态文明建设10年征程

武汉蓝

越来越多的“武汉蓝”,印证着武汉空气质量的提升。

2021年,武汉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89天,空气质量优良率为79.2%,比2018-2020年同期平均水平上升3.3个百分点;细颗粒物(PM2.5)、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氮(NO2)平均浓度分别为37、59、40微克/立方米,比2018-2020年同期平均水平下降14.0%、10.6%、2.4%,臭氧(O3)最大8小时90百分位数浓度为155微克/立方米,比2018-2020年同期平均水平下降3.1%。

数据的背后,是武汉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扎实举措。

推进大气污染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武汉健全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在该市所有街道(乡镇)布设小型空气质量监测站,实施大气污染防治“一点一策”。

深化工业污染治理,将高污染燃料禁燃区范围扩大到2676平方公里,燃煤发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实现全覆盖,开展多轮挥发性有机物治理专项帮扶行动,组织有关企业编制实施挥发性有机物“一厂一策”,155家重点企业实施挥发性有机物(VOCs)治理。

强化面源污染防治,出台《武汉市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开展工地文明施工整治和第三方抽查考评,建立实施建筑工地不文明施工行为联合惩戒、“十优”“十差”工地通报曝光制度;建设秸秆焚烧视频监控系统,监控覆盖面积2400余平方公里。

加强移动源污染管控,建立实施“生态环境部门检测、公安交管部门处罚”的联动执法机制;将全市域划为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禁用区。促进老旧车淘汰、新能源汽车推广,累计淘汰黄标车12.5万辆、老旧车5万余辆,推广新能源汽车近9万辆。

自2012年11月武汉市被列为国家第二批低碳城市试点城市以来,经初步核算,“十三五”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累计下降接近40%,并于2019年荣获“全球绿色低碳领域先锋城市蓝天奖”。

三个关键词!感受武汉城市生态文明建设10年征程

百湖清

武汉依水而建,因水而兴,166个湖泊星罗棋布、165条江河纵横奔流,丰富的水资源成为承载千万级人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主体。

通过锁定岸线、退渔还湖、小游船整治等举措,东湖水质告别劣五类,101.98公里的绿道,环抱33.63平方公里的水域,成为世界级景观。

东湖治理是武汉聚焦打好碧水保卫战落地见效的缩影。近年来,武汉强化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改善、水生态修复“三水统筹”的工作要求,不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全市水环境质量呈现稳中向好趋势。

与“十二五”末相比,2021年,武汉市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提升18.2个百分点,主要河流断面水质优良比例提升19个百分点,湖泊优良水质个数增加26个,湖泊劣Ⅴ类水质个数减少37个,首次实现劣Ⅴ类湖泊全面清零,纳入省跨界考核的8个断面水质达标率100%,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武汉全面推进“三湖三河”(南湖、汤逊湖、北湖、黄孝河、机场河、巡司河)流域水环境治理和水生态修复,完成全市河湖排口排查,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全面提标到一级A排放标准,污水处理总规模达到452.5万吨/日,建成区65条黑臭水体基本消除。

完善区域性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取缔“十小”企业,全面消除散乱污“十小”企业对地表水环境质量造成污染影响;全市所有工业集聚区按照规定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并安装自动在线监测系统;在湖北省率先制定《武汉市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含磷洗涤用品规定》,有效减少了全市总磷排放量。

落实长江汉江武汉段跨区断面水质考核奖惩和生态补偿机制,开展长江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专项行动,基本完成湖泊排口溯源整治任务。2017年以来,长江、汉江武汉段水质稳定保持在优良水平,综合污染指数呈现持续下降趋势。

全面实施长江、汉江“十年禁渔”,江河湖库“三网”养殖设施全部拆除,中心城区湖泊全部退出水产养殖。

创新推行流域河湖长制,在全市长江流域、汉江流域、巡司河流域、汤逊湖流域、梁子湖流域等17个流域设立市级流域河湖长,推动河湖长履职触角从末端管理到源头管控、流域统筹、水岸共治延伸。

三个关键词!感受武汉城市生态文明建设10年征程

江城绿

在武汉,家门口的绿意越来越浓。2021年,全市新增绿地1002.8公顷,新建各类公园123个(含口袋公园103个);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3.07%,绿地率40.0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4.82平方米。

围绕打造世界滨水名城、湿地花城,武汉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保护,构建江湖相济、湖网相连的城市水道,提升湖泊公园绿化景观水平,建设全域生态水网。

全市生态保护红线初步划定,自然保护地体系不断完善。“十三五”时期,武汉累计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1个、生态乡镇17个、生态村175个,创建市级生态乡镇28个、生态村458个。

沿江82家化工企业完成关改搬转,清理腾退岸线47公里,复绿岸线788.13万平方米,长江两岸(含汉江)植树造林2.14万亩,长江、汉江核心区实现“一无一化一提升”(无货运、船厂码头,公务、旅游码头集约化运营,城市滨江生态景观明显提升)。

坚决推进净土保卫战,开展农用地和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环境污染状况调查,建立疑似污染地块档案,督促实施重点污染地块治理修复工程,加强固体废物、化学品与重金属污染防治,大幅提升医疗废物收集处置能力。

钢铁、化工、食品、纺织等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实施绿色化改造提升,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下一代信息网络和生物医药四大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82%,助推城市绿色发展取得新成效。

低碳环保成为新风尚。2021年是全民义务植树40周年,武汉市共举办455场(次)义务植树尽责活动。湖北省首批碳中和林基地在武汉设立,可通过植树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关键词:

(责任编辑:江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