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湖北
湖北内容 国际表达
当前位置:时政 > 正文

全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电视电话会议典型交流材料选编

全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电视电话会议典型交流材料选编
2022-08-31 10:45:35 来源:湖北省民政厅

2022年8月30日,省政府召开全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电视电话会议。会上,武汉市、咸宁市、谷城县、大冶市等4个地方作了典型交流发言。现将有关发言编发,供学习参考。

“三化”赋能 提质增效

努力打造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新格局

武汉市

近年来,武汉市以推进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为抓手,坚持需求导向,运用互联网思维,打造社区养老服务新模式新业态,社区养老设施总量、服务供给能力、服务功能水平持续增长,初步探索出一条具有武汉特色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改革发展路径。目前全市城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实现100%覆盖,农村社区覆盖83%以上。

一、“数智化”创新,拓展服务内涵。破除居家、社区、机构养老服务间的壁垒,不断拓展社区居家养老的内涵和外延。一是集成“智慧中枢”。搭建市区联动的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同步开发“武汉养老APP”,将全市老年人、养老服务设施、养老服务商等资源全部入网建库,打造武汉养老“电子地图”。二是推进服务入户。探索设立“家庭养老床位”,将机构照护服务延伸到家,解决居家养老实际困难。目前,全市共完成居家适老化改造4952户,设置“家庭养老床位”5732张。三是探索智慧社区。制发“武汉人工智能养老社区的试点工作方案”,对每个试点社区给予100万元补贴,借助网络充分整合社区各类服务资源。2021年,武昌区杨园街养老服务中心的“智慧居家养老应用案例”被中央网信办评选为全国人工智能养老优秀应用案例。

二、“精细化”管理,提升服务效能。从标准制定、等级评定、综合评估等环节,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精准识别、精准补贴、精准支持”。一是明确规范标准。出台《关于新建住宅小区配套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移交与管理工作的通知》,进一步细化了验收、移交标准及流程。并分别针对街道、社区、农村、“互联网+居家养老”服务设施设置建设标准和服务规范。二是开展等级评定。出台武汉市地方标准《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等级划分及评定》,对全市各类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和差异化补贴。目前全市已有1112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完成等级评定。三是实行综合评估。建立动态调整的养老服务补贴制度,对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等特殊困难老人根据评估等级分别给予100-800元的养老服务补贴,使补贴更有针对性、时效性。

三、“多元化”发展,激发发展活力。借力政策杠杆,通过公建民营、补贴支持等多种办法,扩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一是吸引社会力量进入。每年投入运营补贴9000余万元,引入200多家市场主体到社区开展助餐、助洁、日间照料和短期托养等专业服务,全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社会化率达95%以上。二是培育壮大运营主体。对连锁运营3A及以上等级养老服务设施达到5个(含)以上的同一企业或社会组织,一次性奖励20万元。今年底将对23家社区设施运营主体给予奖励。三是推进社区医养融合。实施社区医养结合能力提升工程,支持有条件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建设集“医、养、康、护”一体的“医养融合康复中心”,目前试点机构已有28家,到“十四五”末将达到100家以上。同时,结合养老机构等级评定,积极引导养老机构“开门办院”,为周边老人提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助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

咸宁市

近年来,咸宁市按照建设武汉都市圈自然生态公园城市的目标定位,着力打造以护理为核心的大健康产业,通过大规模、专业化教育培训,推动正规化、职业化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为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

一、坚持一把手抓,高位推进。市委成立了以护理为核心的大健康产业领导小组,市委书记、市长亲自担任“双组长”,研究制定了10万护理人才培养方案。“十四五”期间,通过学历教育培养3万人,技能培训培养7万人,把咸宁打造成为全国性护理人才培养基地。去年以来,先后召开领导小组会议3次,组织专题调研5次,市委书记、市长亲自研究谋划、亲自安排部署、亲自协调督办,有力地推动了养老护理人才队伍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二、坚持两手抓,协同推进。坚持一手抓培养,一手抓

激励。在人才培养上,坚持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并重。依托市内大中专院校,增设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老年人服务与管理等专业和课程,全市在校护理类专业在原有近4000人招生规模的基础上,“十四五”期间按照每年递增1000人的计划扩招。同时,大力推进国家级康养实训中心、国家级康养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等项目建设。创新开展养老服务人才队伍“百千万”工程、“一家一护”家庭养老服务提能工程,由分管市领导亲自领衔,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教育。每年培训100名养老院院长、1000名养老护理员、10000名家庭照护者。去年培训10453人,今年已开展培训6000多人,全年不少于12000人。为确保培训的进度和实效,全市统一设置培训课程、指定培训书目、编制实操手册、开展等级认定。在人才激励上,坚持政策激励与畅通发展通道并重。2021年1月,咸宁市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咸宁市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建立健全了依据养老护理员工资与职业技能等级挂钩、大中专学生入职补贴等制度。同时,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坚持每年举办养老护理职业技能竞赛,对获奖者晋升相应技能等级。

三、坚持三结合,系统推进。一是将人才队伍建设与打造护理品牌相结合。成立了咸宁护理职业能力等级评定工作委员会,科学制定护理职业能力评价“咸宁标准”,建立“金桂”“银桂”“丹桂”“季桂”等级评价、晋升体系。二是将人才队伍建设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相结合。坚持产教融合,打通人才培养和使用的闭环,有效缓解了居家社区和机构养老护理人才匮乏难题。三是将人才队伍建设与养老产业发展相结合,助推了养老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去年以来,咸宁市四个城企联动普惠养老项目顺利实施,床位2300张;一批知名养老服务企业,如厦门智宇、江苏悦华、广东龟鹤堂等先后落地;一批不同业态的康养项目,如森林康养、温泉康养、田园康养、旅居康养等不断涌现。

持续深化支撑体系建设

推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

谷城县

谷城县始终坚持以老年人为中心,以养老服务需求为导向,在顶层设计、工作机制、服务供给、创新探索方面持续发力,全力推进我县养老服务工作高质量发展。

一、全域整体推进。将县域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纳入领导班子绩效考核范围。在县养老服务联席会议制度基础上,成立以县委书记为组长、县长为第一副组长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在襄阳市率先成立县为老服务指导中心,为民政局所属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核定6个编制,人员已全部到位。以《湖北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为蓝本,相继出台1个发展规划、1个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农村福利院县级直管改革、养老服务设施配建、机构建设和运营补贴、社区和居家养老等4个具体举措。设立养老服务专项资金,整合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和地方配套资金、55%的本级福彩公益金、经济困难高龄和失能老人补助资金近1000万元,用于基本养老服务。

二、刚性措施保障。开展特困供养机构体制机制改革,撤并2家特困供养机构,采取清产核资登记、资产整体移交、财务集中核算、护理员委托管理方式,17家农村福利院资产、资金、人员全部实现县级直管。按照1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综合体+N个村(社区)、小区为老服务驿站模式,实现中心带动驿站一体化、专业化运营。采取自建、改建等,建成村(社区)“幸福食堂”21家,每天为老年人提供助餐服务1500余人次。加大孤寡、失能、失智、高龄、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等经济困难老年人重点保障力度,出台13项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包括4项特殊老年人服务、3项普惠型老年人服务、6项养老服务优惠扶持项目,截止目前,政府购买养老服务补贴资金已达310万元。

三、个性精细服务。投资120万元建成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包括综合监管系统、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应用系统、养老机构服务与管理系统、基本养老服务信息管理系统和监控视频管理系统等。引进5家第三方社会力量,实行“公建民营”“公建医营”“医养结合”连锁化运营。在养老服务机构和村(社区)配备社工、养老护理员公益性岗位300余个,举办专题培训30余次。实行困难老年人消费引导补贴制度和失能老年人家庭照护者“喘息服务”,今年完成200户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建设家庭养老照护床位230张。开展电话预约、签约服务、上门服务等,已为老年人提供“六助一护”服务2万人次。

整合资源  优化服务

高效推动特困供养机构改革

大冶市

为着力破解农村特困供养服务难题,进一步提升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集中供养服务质量和能力,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大冶市强力推动特困供养机构机制体制创新改革。

一、坚持高位推动,强化统筹部署。大冶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特困供养服务机构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工作,市委主要负责同志多次专题听取改革工作汇报,并就改革方案提出具体要求。市政府将此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出台《大冶市特困供养机构机制体制创新改革工作方案》,高规格成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由市长任组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相关乡镇(街道)和部门单位行政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定期研究解决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合力推进此项工作。

二、坚持高效推进,强化资源整合。一是以重组激活能量。针对全市12家养老机构点多、线长、面广、入住率低等问题,实施重组式改革,由原来每个乡镇一个福利院,变为划片集中供养四个点,集中安置425名特困供养人员。对改革后的服务管理人员172人统一薪酬管理,并增大缴纳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和住房公积金力度,薪酬待遇普遍增长50%以上,实行财政统筹、全额拨款。二是以整合盘活存量。对腾空后的8家农村福利院全部由市国资公司统一管理,在不改变养老用途和明确资产归属、人员安置、安全生产责任主体的前提下,实行公建民营和服务外包,开展市场化养老服务。三是以引入做活质量。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养老事业发展,大力推行公建民营、服务外包、医养、康养结合等机构养老模式,促进我市养老服务市场多元化发展,全面提升我市养老机构服务质量。

三、坚持高质落实,强化要素保障。一是融合机构。新设立市养老服务指导中心,与市社会福利中心合署办公,负责4个集中供养点的行政管理和全市所有养老机构的业务指导及具体运营管理。二是加大投入。市政府一次性投入500余万元对四个集中供养点实施硬件设施提升改造,并每年新增本级财政预算775万元用于172名管理服务人员薪酬和日常公用经费。四个集中供养点实行统一管理、集中核算、独立运营,集中供养特困人员供养经费由市财政统筹拨付到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并严格实行报账制度。三是建强队伍。市编办新增12名事业编充实到养老服务队伍,市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全额事业编由原先15名增加到27名,全面提升管理服务水平。

关键词: 电视电话会议

(责任编辑:湖北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