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湖北
湖北内容 国际表达
当前位置:时政 > 正文

代表眼中的乡村振兴:乡村逐步建成城里人想来的地方

代表眼中的乡村振兴:乡村逐步建成城里人想来的地方
2022-10-19 17:17:44 来源:凤凰网

在感受乡村巨变的同时,党的二十大湖北代表团4位代表——合作社理事长向辉、农艺师张莉、养老护理员邹倩、乡村教师刘发英,对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充满信心。

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10月18日,4位接受长江日报记者采访的代表,以乡村振兴见证者、亲历者、参与者的身份讲述了她们的感受和期待。

合作社理事长向辉代表:

合作社培养出12名致富带头人

“这藤茶,不仅是当地的地理标志产品,也是家乡脱贫攻坚的功臣。”到北京参会时,恩施州来凤县农园果蔬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向辉代表的随身行李中,有一罐产自家乡的藤茶。

10月16日在党的二十大湖北代表团会议上发言时,向辉以见证者、亲历者、参与者的身份,讲述了脱贫攻坚以来乡村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罐小小的茶叶,便是见证。

向辉2011年返乡创业前,在广东等地从事销售工作。一次回乡探亲,她发现村里几乎没有年轻人,乡亲们的生活普遍不富裕,便萌生了带领村民干一番事业的想法。

那时,村里超市销售的水果都从外地购进,于是向辉成立了来凤县农园果蔬专业合作社,把村里闲置的土地租赁过来,种植葡萄、草莓、火龙果、李子、茶叶等。

自己富了,就该带动村民一同致富。向辉认为,乡村振兴的核心在人,此后来凤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课堂便开进了合作社。把种植户集中培训,再对接合作社发展的销售平台,种植户的农产品就可以通过合作社卖出去。

向辉对合作社里一个叫李丹的学员印象深刻。这位返乡青年主要种植茶叶,由于产品结构较为单一,收入一直不高。经过培训,她依托来凤的富硒资源,将目光转向奶白茶。

后来,李丹加大创新研发力度,投资升级茶叶加工设备,公司销售额目前达到了6000万元。合作社里像李丹这种经过培训成长起来的致富带头人已有12人。这种通过培训实现“人带人、业带业”的脱贫致富经历,坚定了向辉继续走下去的决心。

“过去恩施有句土话,‘看到屋,走到哭’,村里不仅是泥巴路,从一个地方走到另一个地方更是要翻山越岭。”向辉告诉记者,如今家乡有了高速,通了火车,村村都是水泥路,小木屋、小石头屋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楼房,房前屋后干净整洁,还种上了花草。

“乡村发生的是翻天覆地的变化。”向辉说,“我理解的乡村振兴是与老百姓一起,共同谋划乡村产业发展,共同打造产业链条,共同参与见证乡村振兴,把乡村建设成为城里人想要来、愿意留下来的地方。”

农艺师张莉代表:

新型农民插秧打药用上无人机

原本是坐办公室的一名打字员,却一头“扎”进农田。干农业很苦,张莉从小就知道。荆州市荆州区农业科技服务中心农艺师张莉代表,从事植保工作18年,已离不开那片热爱的土地。

张莉出生在农村。21岁那年,她决定从打字员转型成为农业技术推广员。在单位高级农艺师的带领帮助下,张莉一头扎进田间地头,开始起早贪黑往试验基地跑。

都说胶鞋、手套、草帽是农艺师下田的必备三件套,但在张莉看来,下了田,不一定顾上戴手套,一弯腰,草帽还要掉。

“草帽、手套可以不戴,笔记本一定要带。”每次下田,张莉一定会带一个笔记本,记下调查的病虫害基数情况,帮稻田“对症下药”。现在,农民都喊张莉“庄稼医生”。

“我20岁的时候就帮乡亲们一起下地插秧,干完一亩地,腰都直不起来。”那时候张莉就在想,做农民太辛苦了,农业机械化时代何时能到来。

如今,由北斗定位的无人插秧机实现了在田间地头自主插秧,解放了农民的双手,撑起了农业“智”富梦。

每年夏天,酷热难耐,又恰好是水稻病虫害防治季节,农民背着厚重的喷雾器,打着赤脚步履艰辛地在田间施药。这坚定了她引进推广新型植保防治器械的决心。

荆州区13个农业市场主体,已经拥有70多架带有北斗定位系统的植保无人机,可以帮助农户节约50%的农药用量、80%的用水量。

“越来越多的新型农民体会到,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在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帮扶下,农业农村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更让张莉感慨万千的,是农业人才的变化。

10年间,一大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民成长起来,成为农业领域的领头人。

“乡村振兴,农民是主体。今后,我们要培育更多的新型职业农民、经理人、乡村工匠,让更多的人投身到乡村建设。”张莉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信心十足。

养老护理员邹倩代表:

为178位孤残老人养老送终

在北京的这些天,黄冈市英山县孔家坊乡福利院院长、养老护理员邹倩代表,仍牵挂着千里之外的孔家坊乡福利院56位老人,关心老人是否吃得好、睡得好。

“再有两个月,我在福利院就整整工作28年了。”现在的孔家坊乡福利院,与邹倩1995年报到第一天时相比,变化很大。

那时的福利院,在一个山洼中,距离居民区比较远,土坯房,遇上刮风下雨随时可能坍塌,整个福利院仅有3名工作人员。

如今的福利院,位于201省道边上,占地12亩,有一栋三层楼,共36间房、58个床位,有老年活动中心、有会议室等。

从业28年来,10000多个日夜,邹倩既是院长,更是护理员、服务员。她为老人理发洗澡,喂水喂饭,寻医问药,不嫌脏、不怕累,毫无怨言,情暖近200位孤残老人心窝。

“我们这里,菜是自己种的,猪是自己喂的,平时还发零用钱,逢年过节会发红包!”她带领职工种菜种粮、养鸡养猪,有2亩多地菜,平均每年养猪18头。

遇到老人病危时,邹倩会守在他们身旁,陪他们度过最后的时光。有位老人胃癌晚期,她就每天为他做流食营养餐,一勺一勺地喂。

邹倩说:“我所做的工作就是让孤残老人,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28年来,她先后为178位孤残老人送终。

“把农村福利院建好,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证。”邹倩告诉记者,原来福利院主要收养五保老人、失能老人,现在也开始收养一些有需求照顾的老人。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在邹倩的心里,大家小家都是一个家。她希望通过努力,通过福利院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继续贡献微薄之力。

乡村教师刘发英代表:

山区孩子弹钢琴上计算机课

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龙舟坪镇花坪小学副校长刘发英代表。

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龙舟坪镇花坪小学副校长刘发英代表。

“十年前的期盼已经变为现实。”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龙舟坪镇花坪小学副校长刘发英代表,对乡村教育的变化感触很深。

她在党的十八大湖北代表团开放日上曾表达了两个盼望:一是盼望加大对中部民族贫困山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力度;二是盼望进一步加强贫困山区基础教育设施和师资队伍建设。

10月17日,在党的二十大湖北代表团会议上,刘发英感叹:这十年,家乡旧貌换新颜,摆脱了贫困,同全国各族同胞一起迈向小康;这十年,山区的孩子们不仅实现了“有学上”,更能“上好学”了。

17年的教育扶贫经历,有很多让刘发英难忘的人和事。

学生小娟(化名),从小父母离异,她跟着患有疾病的母亲生活。初中毕业,小娟考上了长阳职教中心,因为没钱上学,不得不外出打工。了解她的情况后,刘发英团队进行了走访,为她募集助学款。

在爱心人士的支持下,小娟2017年毕业,通过自学考试获得了大专学历和小学教师资格证。心怀感恩的小娟毅然回到家乡长阳,当了一名乡村教师,主动加入助学团队,每年拿出一个月的工资资助学生。

刘发英说:“十年前,我怎么也没有想到,原本一个人的助学路会吸引那么多的同行者。”

“再穷不能穷教育。”在长阳乡镇,学校一定是当地最漂亮的建筑。这得益于“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这一重大工程项目。

农村学校里,一幢幢漂亮的教学楼拔地而起,一间间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传出朗朗书声,还有不少学校修建了塑胶操场、篮球场、钢琴音乐教室、计算机教室等,现代化设施一应俱全。今年上半年,宜昌市委、市政府为全市374所学校安装空调,实现该市中小学校“清凉教室”全覆盖。

长阳位于武陵山区,过去交通条件差,徒步两三个小时是常有的事,有时候,走访一个学生需要一天的时间。如今,公路修到了村寨,汽车也能开到家门口,刘发英团队的助学之路不再那么艰辛。

“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斩断‘穷根’,‘英子姐姐’的助学之路不再那么艰辛。”刘发英相信,未来“山窝窝里飞出金凤凰”将不再只是少数人的幸运。

关键词:

(责任编辑:江飞)